周末的闲暇时光
星期日放假公休,原本是西方的作息制度,清代晚期传入中国后,逐渐被国人接受,产生了“星期”这个新的时间观念,并在星期日放假公休。从此,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变得规律化,定格为今天的以七天为一个单元的生活和工作周期。
中国以农立国,最重历法,自古就有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。从春秋战国直至19世纪末,一直实行混合太阳、太阴的四分历,俗称夏历或农历,它是中国政治与文化的表征,即历史上的所谓“正朔”。这种历法仅有年、月、日的时间概念,没有星期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,最初以昼夜更替、季节变换安排作息,后来以岁令、年节调节劳逸,其中较有规律的短期休息制度是放旬假,即每十天为一个休假日,但并不普遍实行。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,中国人不知星期为何物。
以七天为一星期的七曜记日法(旧时以日、月、火、水、木、金、土合称七曜),源于古代犹太人。唐代,七曜历传入,但未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。直到清代,情况才发生改变。1807年,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布新教,同他的中国教徒们一起,在礼拜日进行传道祈祷,这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星期日(当时多被称为“礼拜日”)休沐制度最初的认识。鸦片战争后,西方人大量进入并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,他们按照本国习俗,在星期天休息娱乐,中国人始而好奇,后逐渐认同。1872年6月13日,上海《申报》发表社论称:西洋各国的星期日休息制度,于人生有益,中国应该仿行。1875年出版的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的《瀛堧杂志》,1876年上海文人葛元煦撰写的《沪游杂记》等著作,都介绍了寓居上海的西方人士在星期六过周末的热闹场景。对于西方传来的良风美俗,经常接触就会产生认同心理,但改变自己的习俗还困难重重。当时,中国人只是从教会、洋行等外国在华机构的作息制度及外侨的日常生活中,知道星期天为国家规定的公休日,但是没有人出面倡导推行,星期日对民众的影响主要还停留在认识阶段。